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书籍1339182 > 《黄义明平四川》(黄义明前传) 序 言

《黄义明平四川》(黄义明前传) 序 言

《黄义明平四川》(黄义明前传) 序 言 (第1/2页)

黄义明平四川
  
  (黄义明前传)
  
  序言
  
  刘惠恕
  
  自拙撰小说稿《黄义明定南边》以聊斋公网名,在纵横中文网用连载形式发表后,经百度网转发,又被国内多家小说网转载,颇得读者喜爱。我查了一下见于纵横中文网的有关数据,截至2022年5月27日我写完该小说稿的最后一章第66章,小说字数为40.8万,总推荐量2634,总点击量为3.2万,收藏为1155。至于其他转载小说网的点击数据则不明。有的转载小说网对此书稿评价颇高,指出:“《黄义明定南边最新章节》是作者聊斋公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黄义明定南边》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武侠小说。”“《黄义明定南边》这本小说,开创了这类型小说的新思维,新流派,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安排,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情节起迭,处处有伏笔,当你认为故事的结果是某个之后,却反其道而行,让我诧异无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为主人公时而担心,时而高兴,时而哀愁,时而兴奋,可以说,这本《黄义明定南边》是近来网络小说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看了这些评价后,我心中十分高兴。因为我原本从事社科理论研究,从无创作小说的经验,现却能以已是退休多年的风烛残年之身,创作这样一部小说稿,给众多读者带来欢乐。这同时也增加了我续写本小说前传《黄义明平四川》的动力。
  
  黄义明前传的大致内容,为叙述李定国因南明之亡,愤懑而死,死前嘱托末徒黄义明赴李顺堡寻师姐顾桂英学艺,然后擒杀叛师逆徒卢桂生,取回被其所盗师门秘宝《岳武穆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黄义明秉承师命寻师姐学艺成功,又秉承师姊遗命,将其与战死扬州的刘肇基将军遗腹子刘宏业自李顺堡底岷江水下出口带出抚养。由于刘宏业尚幼,黄文明只得暂时寄居乐山凌云寺,在凌云寺僧长智能禅师的撮合下,与明室公主朱云霞共结百年之好,让刘宏业认朱云霞公主为养母。为解决四人口粮问题,黄义明下乐山,在乐山脚辟稻田,招徕流民种植水稻,建乐山村。乐山村后发展为乐山城。黄义明以乐山城为基地,荡平四川群寇,建“古蜀地大同邦”,成为名符其实的四川王。但是为了完成师傅李定国的遗嘱,寻找叛师仇敌卢桂生,黄义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一切,携朱云霞公主、养子刘宏业出川,沿贵州、云南、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浙之路,继续游侠,除暴安良,终因仍寻仇敌无着,朱云霞公主年事已长,三人还故里浙江余姚黄家村,黄义明与朱云霞在父辈黄宗羲等人的主持下,行洞房花月夜的美事。
  
  2023年8月4日
  
  第一章:黄义明初辟乐山稻村
  
  刘惠恕
  
  且说李定国因南明之亡,在云南孟腊愤懑而死,死前嘱托末徒黄义明赴岷江李顺堡寻师姐顾桂英学艺,然后擒杀叛师逆徒卢桂生,取回被其所盗师门秘宝《岳武穆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秉承师傅遗命,黄义明历尽千辛,赴岷江李顺堡寻师姐顾桂学艺成功,又秉承师姊遗命,将其与战死扬州的刘肇基将军遗腹子刘宏业,自李顺堡底岷江水下出口带出抚养。由于刘宏业尚幼,黄义明只得暂时寄居凌云山凌云寺,在凌云寺僧长智能禅师的撮合下,与明室公主朱云霞共结百年之好,又让刘宏业认朱云霞公主为养母。
  
  由于黄义明寄居凌云寺时,正值南明亡后未久,天下大乱,四川又经张献忠屠蜀之役,疲惫已极,人烟稀少,旧有田地,草比人高,举目放眼,可以说是百里无人烟,千里少人迹。这一情况也给智能禅师、朱云霞公主、黄义明与刘宏业四人如何在凌云寺继续生活下去带来了难题。当时的凌云寺可谓凋零已极,佛颓钟毁,周边人迹都没有,哪里还有香火钱维修寺院。至于吃的东西,在黄义明与刘宏业入寺之前,智能禅师与朱云霞公主仅是靠种一些南瓜、挑一些山中的竹笋与野菜维生,而种的南瓜,尚被山鼠时时偷咬。而待黄义明与刘宏业住寺之后,智能禅师与朱云霞公主以往种的南瓜、挑的竹笋与野菜显然已不够四人食用。为了补充口食,黄义明不时在山中打只野猪、捕几只野兔与野鸡食用。但是智能禅师已是出家人,不能再食用这些荤腥之物。
  
  为解决四人口粮问题,黄义明一日与智能禅师协商,准备下凌云山,在山脚辟出稻田,招徕流民种植水稻,只可惜不知何处可寻稻种?智能禅师道:问题提得正好,山寺往年藏有稻种一石,你上山时,带有自李顺堡中取来的白银万两,正可以此用作招徕流民辟田安家的费用。黄义说了一声好。
  
  次日晨起,黄义明交代云霞公主自己当日要下凌云山招徕流民辟种稻田,可能数日方归,让她带好小宏业,遇事可与智能禅师协商。由于云霞公主知晓黄义明武功高强,亦无甚不放心,只是叮嘱他要下山小心。黄义明言毕,又与智能禅师告辞,携带干粮、武器下山而去。
  
  且说黄义明下凌云山后,先是审视周边地势。他发现凌云山大佛位置,位于岷江东岸,对面为青衣江与大渡水道交汇处,此处实为三江口水道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如遇有兵事,退有凌云山可守。他决定先沿岷江岸近水傍山处辟出良田千亩,如有流民肯驻留,则帮助驻留人家傍山脚高地,盖起村庄。
  
  黄义明于是向沿江水路与陆路过路流民,介绍他的屯垦计划,表示屯垦经费,全由己出,稻谷长成,按四六比分成,四分归凌云山寺,六分归农家自有。由于黄义明所提出的价格公道,所过流民均愿驻留。黄义明于是唤人自凌云山寺,取出寺藏工具及余粮,不足者,拿出银两,向附近山野遗民购买,很快聚集起流民数百。由于这些被聚集的流民,大多属明清代际时,四川战乱后幸存的年轻人,有些人是张献忠入蜀兵败后,与大部队脱离的散兵游勇,原不乏劳动力,且多会一些武功保身,此外在岷江沿崖凌云山脉上又有的是粗竹古木,因此不出数日,这批流民便沿岷江岸辟出良田千亩,又在凌云山脚建起了能容数百户人家的村庄。由于这些安顿下来的流民,曾倍尝颠沛流离之苦,在黄义明的帮助下得以安生,十分高兴,甚感激黄义民的恩德,遂称所驻村庄为乐山村,黄义明便成了该村村长。久而久之,凌云山寺被这批人称作乐山寺,凌云山大佛便被称作乐山大佛,反而忘却了其本名。
  
  一日,村中一老成人韩百知找黄义明道:村长要想种植水稻,最好是到附近七十里外的乱石山中,请出有“稻王”之称的迟浩云为指导,只有在他指导下,村民种植水稻方能获得成功,不致白忙。我与韩百知有旧,方便引见。黄义明道了一声好,便于次日一早,备上干粮,与韩百知同往乱石山拜见迟浩云。
  
  乱石山位于乐山村的西侧,黄义明与韩百知沿着岷江岸走了大半日,直至当日下午,方来到一座荒山之前,但见山上各种树木和杂草,生长葱郁,山间却布满了乱石与死人骸骨,令人毛骨悚然。山中仅有一条崎岖小路,盘着山道丛林间穿越。两人又走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穿出密林,看见山顶有一栋茅屋,茅屋边有辟有一块菜地,种有几种常见的瓜蔬。
  
  韩百知临前叩门道:迟浩云前辈在否?不一会,房门被一年约六十、须发具白的老人打开。黄义明与韩百知连忙向老人拱手为礼,声称拜见前辈。老人看了二人一眼道:原来是百知老弟前来探望,不知有何事?快快进屋来坐,尚不知旁立这位少侠如何称呼?黄义明便自报姓名。
  
  二人进屋后,见茅舍建得十分简陋,除一张大床可供睡觉之外,便是一张长桌、数张竹椅可供歇息。韩百知入屋坐下后,使向迟浩云介绍黄义明身份,黄义明则向老人说明了来意,希望他能下山指导村民种稻。
  
  迟浩田问道:少侠既想种稻惠民,不知辟地多少?有稻种几何?有劳力多少?黄义明回答道:现有青壮劳力数百,辟有稻田千亩,凌云山寺藏有稻种一石。老人道:如此甚好,可教村民们辟地万亩,我山上收藏有稻种数种,可以备用,我愿意下山助少侠种植稻田。黄义明道:如此甚好,迟老肯下山指导村民种稻,功可盖庙。
  
  迟浩田又道:种植水稻,大致有五道程序,先须借助人力或畜力翻土,使稻田变得松软;随后是选择秧田培育秧苗;秧苗约长致人手掌高度时,便可以进行插秧了;插秧之后,便是田间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应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晒田;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便是水稻的成熟与收割阶段了,收获后稻谷,要晾晒干燥,将其中最饱满有重量的稻谷筛选、保存起来,以供下季稻田育秧之用。
  
  迟浩田又道:水稻有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之分,而凌云山一带气温湿润,水稻可以三熟。人们都叫我“稻神”,其实我不是稻神,只是合理地总结了前人的种稻经验。历史上真正应该称之为“稻神”的,有三个人,其一为东汉渔阳太守张堪。他是汉代大学人张衡的祖父,被光武帝任命为渔阳郡太守。当时的渔阳郡,就是现今北京昌平、怀柔、密云一带,辖区面积很大。张堪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很落后,只知道种植旱播作物,粮食产量少,老百姓吃不饱饭,但水资源却十分丰富,汇泉成河,流经山下大片土地。张堪就把他此前在任蜀郡太守时,所学得的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鼓励农民开垦稻田,种植水稻,结果解决了民众的吃粮问题,从此在中国南方温暖地区种植的水稻,被引种到气温相对寒冷的北京一带,此便是史家所说的“渔阳惠政”。第二个人是北宋皇帝宋真宗赵恒。他认为当时中国大多稻区的水稻成熟期太长,约达大半年,于是便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从福建引进了占城稻,教百姓栽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于香巴王国(原安南境内),在北宋初引入福建。其具有耐旱、生长期短的特点,可一年两熟或三熟。自占城稻引种之后,老百姓粮食丰收甚多,亦得益多多,因此后人至今感激宋真宗的恩德。其三是前朝浙江嘉善人袁黄。他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进士,出任天津宝坻知县。天津多濒临渤海的地势低洼盐碱地,水灾频发,民不聊生。袁黄看到在低洼盐碱地顽强生长的水稗草和芦苇,受到启发,著有《宝坻劝农书》,教民众在低洼盐碱荒地上,挖沟通河,调埂作水田,种植水稻成功,饥民得以饱食,民众至今感戴其恩,为之立碑纪念,并将袁黄当年推广种植水稻的小甸村,将甸字上加三点水,以示不忘旧恩。
  
  听了迟浩田所述,黄义明十分感佩这些在历史教民种稻以解饥寒的先贤事迹,对老人说道:在乐山稻村种稻一事,全凭迟老指导,待水稻丰收之日,全村将在乐山立碑,以感激迟老功德。迟浩田连说不敢当。
  
  由于当日已晚,黄义明便与韩百知在迟浩田茅舍中住了一晚。次日一早,黄义明、韩百知随同迟浩田一起下山前往乐山村。在半山道上,看到乱石堆中的杂乱死人骸骨,黄义明不禁生疑,问道:此山中何以有如此多死人骸骨?前辈何以愿居如此多死人骸骨的荒山之中?
  
  迟浩田叹了一口气回答道:少侠有所不知,此山旧名七星岗,原无死人骸骨。八大王张献忠入川之时,滥杀无辜,且一日不杀人即不乐。又叫人立《圣谕碑》,上刻:“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以此为大西军立威。右丞相严锡命跪地谏道: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吾王一意靠杀戳立威,必激反蜀民,使我大西国在蜀无法立足。碑文应写上字句:“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以便蜀人自警。张献忠闻之大怒。左丞相汪兆麟是张献忠的女婿,为人奸诈,与右丞相严锡命历来不和,趁机在张献忠面前进谗言道:严锡命素来对吾王不满,背后指责大王滥杀无辜,有失民望。又其入川以来,居豪宅,招降纳叛,属下川兵过半,当心存二意,今又公然顶撞大王,其罪当死。张献忠闻之大怒,喝令左右将严锡命推出去斩了。严锡命历来生活简朴,厚待属下,友善同僚。殿堂议事将官纷纷下跪,为严丞求情。张献忠闻之益怒,喝令再有求情者,与严锡命同死。众将官遂敢怒而不敢言。张献忠又怕杀了严锡命,其属下不服造反,急令左丞汪兆麟带兵去肃清严锡命属下川兵,切不可放跑一人。结果严案同死者逾万人,皆抛尸七星岗,因日久遍岗白骨粼粼,后人遂称此岗为“乱葬岗”,后又衍称作乱石山。我原嘉州富户,因善植稻,人称“稻神”,被右丞相严锡命聘为军中农官。在严锡命之案中,亦属当死之列,而左丞相汪兆麟军中士兵有识我者,以刀柄击我头部示我伏地假死,又有被杀同僚伏我身上,我得以免死。入夜,我从死人堆中爬出,到此山项居住,从此未下得此山。之所以如此,一是见当年军中同僚尸骨,心中难受。二是因此山死人太多,每当入夜,常传鬼哭狼嚎之声,独下此山我心中亦恐惧。
  
  听罢迟浩田所述,黄义明感慨由生,说道:天下人命至贵,八大王如此不恤民生,所败当然。
  
  下山返乐山村后,黄义明命人在凌云山脚下所盖房屋中,挑选出最好的一栋房屋,供迟浩田居住,以便于他指导村人种稻。自己与韩百知则在迟浩田住房两侧,各选一空屋居住。
  
  由于人们风传黄义明在凌云山脚辟稻田,请“稻神”指导种稻,附近山野流民闻之云集,很快乐山村云集起农户千余家,人口近万人,开辟出稻田上万亩,而新盖起供人居住的茅舍亦有上万间。而投奔乐山村的农户,有的是托家带口,但大多是四川经战乱存余的青年单身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