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怎能不带刀
第十一章 怎能不带刀 (第1/2页)众诸侯看着何晨一脸装疯卖傻的嘴脸,不由嗤之于鼻,谁都知道这是推脱之辞,但偏偏又让众无语言对,人家说的也是实话来着啊。张济随董卓南征北战十余年,战功显赫,少有败绩。这厮能打败他,也算是祖坟冒青烟,运气好的离谱了。只是有一点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家伙内心远远比外表来的更加狡猾。普通人,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袁绍为之气绝,但偏偏又发做不了,只能生闷气。这时候孙坚出列,眼神扫过何晨有些鄙夷,飞快的别头而过,朗声道:“既然何太守要整顿数日,那便由鄙人领军出战华雄。”
“文台能征善战,勇贯三军,若由他领兵出战,必可大败华雄,振我联军声势。”这时候边上有人出列帮衬道。
何晨直接无视孙坚,之前被田丰和荀攸一说,连带着对他好感度狂降,再说王睿不是还好好活着吗?目光被说话之人吸引,此人长的油头粉面,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鸟,嘴唇薄而腮尖,让人感觉极为刻薄凉性。一双绿豆大小的眼睛咕噜直转,让人怀疑心里在打什么坏主意。
“公路,所言有理。”众诸侯附声道。
“公路?这人不就是袁术?难怪他会同意孙坚出战,这丫就是满脑子坏水,不安好心。袁术野心极大,又对孙坚武勇垂涎三尺,故想出驱狼吞虎之计,假如孙坚胜,那他就举荐有功,又卖个面子给孙坚。若孙坚败,正好趁他元气大伤之时,收编长沙精锐将士。实乃一举两得。
以孙坚智商,估计也能看出其中名堂,但此人极负自信,加上此前连败胡轸数阵,更是信心爆棚,显然未把华雄放在眼里。何晨暗暗思想道。
袁绍见是自己弟弟袁术出言,也就同意闭上嘴,不在多言。
事情便这样定了下来,随后众人又商讨一番,便纷纷散去。临行之前,除了孙坚打个招呼外,众诸侯皆无视何晨离去,只有一个在不远处微笑望着自己。此人身材不高,估计也就160出头,但却让人感觉十分精干,相貌也极为平凡,细眼长须阔嘴,但含笑间,身上却散出一股卓而不群的超然之姿,显然不是一位普通人。
何晨心神一动,便迎了上去一礼道:“不知这位将军高姓大名,因何发笑?”
那人显然没料到何晨会主动上前交谈,有些惊讶道:“府君无需多礼,在下乃沛国谯县曹操,自闻府君壮举后,曹某人连浮三大白,只叹未能相认。今日终夙愿得呈,见府君龙虎之姿,果然不是凡人。”
何晨两眼一发黑,只差一点晕倒过去。此人就是曹操?下意识的手往腰间一摸,却空空如也。心中一沉,这才想起自己今日入主寨之时,已解配剑,心中不由大恨,此乃千载良机啊,就这样白白错失。
曹操收回笑容,望着何晨空手置腰间,满面狐疑道:“府君你这是……”
何晨蓦的回过神,也亏他机灵,连连大笑道:“曹孟德啊曹孟德,难道你这么快就忘了数旬之此壮举吗?”
曹操怀疑的看了何晨一脸,随后像醒悟过来什么,大笑道:“原来如此,说来惭愧,府君领三百死士便可杀尽宫中阉人,曹某人身怀七星宝刀却只能落个狼狈出逃局面。”
原来曹操之前在王允酒宴上,众人皆苦董卓暴行,唯曹操大笑直言欲杀董卓。后借王允七星宝刀行刺。结果董卓机敏,曹操行刺不成反献刀,失败后逃出洛阳,这才聚义起兵。这是演义中记载了一段故事,史上并无明显记载曹操是否有刺杀过董卓。但就算是这样,何晨也认为曹操这一段故事实在有值商槯。
谁都知道曹操号称奸雄,最擅长装模做样骗取别人信任,他决不是一个拍案而起,拔剑怒目的愣头青。曹操之所以能被称为奸雄,其智商必然高人一筹,深谋远虑,他哪里会不清楚即使杀死董卓,也无法从吕布手下或者京都势力范围内逃生。作为一代奸雄,自然不愿意成为别人争权夺利的棋子,更不愿成为这场斗争的炮灰马前卒,相反他应该是想借行刺董卓之机,像何晨一样捞足自己足够的政治资本和名声威望,为以后起兵立一面正义大旗。
王允寿宴上人多嘴杂,大家在一起也就发发牢骚,吐吐口水,真要让谁去杀董卓,估计也就哑巴了。但曹操就敢,而且看起来还这样做了,随后他便借了王允七星宝刀。试想想,如果曹操真的要去刺杀董卓,何必要装的这么高调?要知道董卓手握大权,谁敢拍着胸膛保证这些人不会见风使舵或者是董卓线人?再说了,既然是行刺,只要是匕首或短刀就可以了,而演义中也说曹操时常进出董卓大门,配刀也没有问题啊?行动肯定是十分方便。那他为什么还要王司徒的七星宝刀呢?所以何晨认为曹操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行刺董卓,实际上是真的去献刀,然后逃离京城,回到家乡扬言自己刺杀董卓不成,又要起兵讨伐。如此一来,慕名来投的天下英雄数不胜数,并且也得到了当地富商卫弘的支持,尽出家资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可见正义、名声何等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