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虎口夺食
第一百二十二章 虎口夺食 (第1/2页)“华夏之光供货不足,购车人苦等60天未能提车!”
一向来不看好华夏厂造车的《中国经济报》又刊发文章,对现在华夏之光无法大规模交车的现状做了专题报道。言语中不乏冷嘲热讽之意,并暗示之前定下的赌约华夏厂基本上无法赌赢。
当初华夏之光上市取得了轰动效应,随着产能受限正逐渐失去光环,许多消费者可没有耐心等待三个月后才能提车,他们就等着今天提车明天拉货干活,微面作为工具车可不能耽搁挣钱时间。
上市两个月,华夏厂只交付给消费者2342台华夏之光,许多订了车的人后来退了订单,因为实在等不及了。但在产能严重不足,实在无法交车的情况下,居然出现另一怪现象。有极少数消费者愿意加价1000—2000元要求优先提车,越买不到他们加价的意愿越高。无意中造成奇货可居的现状,反倒引发了另一种加价提车的异像。一向来只有进口车、合资车才能享受的待遇,居然在一个完全国产的小微面上出现,说起来算是国产汽车史的一大标志事件。
1997年,对中国人而言,是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在香港回归后第二天,泰国正式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正式引发了亚洲金融风波。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相继卷入其中,在国外经济形势一片下行压力下,原本打算建成后出口到马来西亚三菱工厂的配套发动机立即没有了销路,这让正在筹建中的沈航三菱项目面临夭折的风险。
本来沈航三菱项目就是国家为扶持军工企业而特意开绿灯而设立,三菱公司同意将来国内生产的10万台发动机出口到马来西亚工厂创汇,现在眼看着要黄,各方都着急不已。此时在中国,三菱的2.0L、2.4L发动机想要内销,一时居然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合资厂例如大众、通用、雪铁龙都拥有自己的配套发动机,至于其他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一时也用不到三菱公司的货。
作为军工厂的沈航集团也很心急,这些年军转民一直不顺,工资都快发不起了,好不容易期盼来国家牵头的大项目,如何忍心让其轻易溜走。为此,得尽快给这批10万台发动机寻找合适的卖家,不然此项目就得告吹了。在工业部牵头下,想让同在东北的一汽把沈航三菱这摊子业务接过来。可是一汽自己引进了克莱斯勒488发动机经过改造升级已经有了30万产能,和大众合作的一汽奥迪项目发动机也有30万产能,拥有共计60万产能的一汽根本看不上三菱的发动机项目。
要知道1996年中国的轿车销量总共才39万辆,其中卖得最火的桑塔纳占了21万辆。预计1997年的轿车销量略增长,一汽如何还敢吞下三菱的10万台发动机。
一汽不要,上汽更加不要,也不用提二汽了,突然之间,三菱发现自己在中国大排量发动机市场一时之间显得多余了。
大国企们不要,但还是有战略眼光的人看到了三菱发动机的潜在好处。现在不单是要往项目里面投入资金,最大问题还要为将来生产的10万台发动机找到稳定的婆家。
沈航三菱项目的困境很快传到了韩皓耳中,10万台2.0L、2.4L三菱发动机真是一笔诱人的肥肉。虽然现在华夏厂只是生产微车,发动机有1.2L足足有余,但将来肯定会进入紧凑型、中型轿车市场,这个时候三菱的发动机就能派上大用场。
这个三菱发动机项目属于战略性资源,就算现在用不到,但将来一定大有用处,韩皓在心中做出了肯定的判断。有了发动机,难道还怕造不出来合适的汽车吗?大不了华夏厂就自己生产大面包车、皮卡和越野车。
打定了主意,韩皓主动和沈航三菱方面取得了联系。
“资金嘛,是第二考虑的要素,现在最关键是将来投产后发动机的销路问题。你们华夏厂实力有限,我们沈航打心底不看好贵方能吞下10万台发动机销路。”
三菱发动机项目是中、日、马三国政府出面达成的合作协议,合作方都是知名大企业,现在你一个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民营企业想接手,是不是有些不自量力了,沈航方面不假思索拒绝了华夏厂的请求。
沈航三菱注册资本为8个亿,一共有6家股东,其中三菱以技术入股,按照股份比例,只需要4亿元就能控股这个合资发动机企业,对于想进入汽车行业的韩皓来说,代价不算大。因为三菱发动机项目,还会配备对应的手动变速箱,如果得以进入其中那么华夏厂在将来都不会为动力系统而发愁。
尤其是品尝到微面发动机被人卡住脖子而面临销售困境,韩皓更加迫切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动力系统,为将来进一步做大汽车行业而储备。他已经盘算好,如果能拿下三菱发动机项目,就上马大型面包车业务,消化掉10万台发动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